金钟罩”“绣花针”“活化术”助力南沙古建筑焕发新生


  南沙,这片伶仃洋畔的热土,正悄然绽放着历史的光辉。这里的古建筑,不再是单纯的石砖,而是承载着岭南海丝文化的珍贵记忆。如今,南沙区以52处传统风貌建筑为核心,开启了一场华丽的复兴之旅。通过金钟罩、绣花针与活化术三种独特的技能,过去的只言片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。

  在冯公瑞亭祠,长者饭堂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,仿佛唤醒了沉睡的记忆;而南沙天后宫,阵阵钟鼓声传来,祭祀妈祖的礼仪依旧延续。这些“时光容器”不仅给人类带来回忆,更是湾区集体记忆的代言人。若不是这项保护的方法的出台,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无处寻觅。

  就在今年3月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发布了《南沙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图则》,为52处古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。这一举措的背后,是用“金钟罩”锁定建筑的保护范围。保护范围内,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、迁移或改变建筑外观,所有屋脊装饰、灰塑、石雕等元素都将受到重点维护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成片的建筑群体,南沙更看重整体的“成组保护”,以传承慢慢的变少的原始建筑形态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南沙还运用“绣花针”精准修复古建筑细节。传统的修缮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伤,而南沙在这项工作中却采用了“微创手术”的理念。针对可能简化审批的修缮情况,南沙明确了九类“绣花式”操作规范。在对建筑结构可以进行修复时,南沙区甚至提供了免费的技术指导服务,确保每一次的修缮都是一次历史的回归。

  而“活化术”则是在保护的基础上,重新赋予这些古建筑新的功能。南沙鼓励将传统风貌建筑用于公共服务、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,以此来实现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。这种多功能使用的尝试,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,更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。

  为打破传统保护与现代利用之间的壁垒,南沙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“护航机制”。例如,广州市还设立了对传统风貌建筑的维护和修缮资金补助政策,包括每年50元/平方米的日常维护补助以及800元/平方米的修缮补助。此外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,南沙也在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,防止任何破坏历史的行为发生。

  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的统筹协调下,各级管理机构也形成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。南沙区不仅在保护古建筑,更是在构建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,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与互动。

  保护民间传统文化,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冻结,而是让这些古老建筑在多功能的活化中延续文化基因。未来,南沙区将继续通过《保护图则》的实施,实现“修旧如故”与“功能焕新”的有机结合,让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、这些古建筑成为承载湾区新文化的未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